行星极近、“连珠”伴月……年4月,精彩天象不断。据央视新闻报道,当月会出现三次行星极近天象:5日,日出前可看到微微发红的火星和白色的土星极近距离相伴出现;13日,木星和海王星极近,下一次在76年后;28日,金星和海王星极近。
在4月20日凌晨的江西庐山,观测者用肉眼清晰看到了木星、金星、火星和土星由低到高,画面中自左向右排列,几乎等间距排成一条直线,上演罕见的“四星连珠”天文奇观,而这种情况数年才出现一次。
待4月24日后,随着月亮逐渐靠近“四星连珠”队列,并在27日到28日期间,和木星、金星共同构成“双星伴月”的景观,届时月亮会呈蛾眉状,与两颗亮星相伴,好似一幅浪漫的“星月图”。而29日,是今年观测水星的最佳时机。
这是属于天文爱好者的“狂欢月”,恰是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之际,诸多读者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达到峰值:为什么说火星比月球更适合人类移民?在传说故事里经常出现的“四星连珠”代表什么?遥远的外太空中,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星星?
……
人类对太空的沉思,折射出一种普遍的浪漫和怀想。中科院地化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唐红,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原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实践实训副主任、副教授、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天文爱好者协会创立者江林焱都是仰望苍穹之人,记者邀请他们回答大家的猜测与好奇。
戳图看↑↑↑
“探月”科学家解读4月“天象剧场”
4月的“天象剧场”,月球多次“登台亮相”,这让人们又一次把目光聚焦于“地月关系”。当然,首提的自然是“月壤”。不同于地球上的“土”,月壤已被公认为“人类进一步认识月球的‘钥匙’,也是将为预测地球未来命运提供重要科研资料的密码”。
嫦娥五号月壤藏着月球的秘密在中科院地化所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太阳风注入模拟与结构分析实验室”,存放着嫦娥五号从月球上取回来的月壤。
该中心副研究员唐红介绍,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是混合物质,主要成分是取土点原地破碎玄武岩,月球高地被撞击溅射来的斜长岩,还有些陨石的碎片等,是平均直径小于1毫米的岩石颗粒。地球上的土壤含有水、微生物、有机质、腐殖质等,月壤的主要成分是岩石颗粒,很干燥,没有任何生物或有机质,两者区别很大。取回的月壤,可以回答很多月球科学问题。
实验室放置了1套充满高纯氮气的手套箱,月壤就是在这里被储存、处理和分析。为避免空气污染,科研人员必须在手套箱中进行操作。
记者了解到,虽然手套箱中水和氧气的含量低于百万分之一,但只要对样品进行研究,就不可避免地会有损耗,无论是在分选月壤颗粒时,还是使用仪器分析时。
实验室里,副研究员于雯正小心翼翼地把手套入手套箱,打开密码箱,取出“天外来客”。年7月12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北京举行了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作为中国科学院在贵州省的唯一研究机构,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批一件月球科研样品:月壤粉末光片样,质量为30毫克。之后,随着科研的持续深入,地化所申请到了第二批.4毫克、第三批毫克的月壤。
于雯小心翼翼地把手套入手套箱,取出“天外来客”
记者见到,月壤样品更像是一把褐色灰尘。
“嫦娥五号取得的月壤非常细,均值只有60微米。”于雯扭过头说:“吹口气就没了。”
就是这些看似平平无奇的“土”,每一粒都很珍贵,唐红带领的科研团队想做课题,只能申请几百毫克。
她表示,通过研究月壤的年龄、成分等,可以揭示月球形成、演化的秘密。宇宙中,月球和地球差不多处在同一个位置,太阳照射月球强度的变化,可以反映太阳照射地球的变化。此外,地球上很少保留小行星撞击的痕迹,因为人类活动、地质活动等破坏严重,但月球上没有太多的地质作用,撞击坑几乎都被保留。通过对月球、地球、火星的对比研究,还可以回答地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通过月壤,探索月球对地球过去、现在、未来的发展演变,都会提供一些线索。
火星,地球人类的下一个栖息地?月球,星际旅行不推荐的“观光打卡地”“就目前探索到的月球状态,星际旅行指南都不推荐的观光打卡地。”唐红笑言道,移民火星是人类可以期待的一种出路。
她说,行星系统的“宜居带”理论为我们探寻地外生命提供了新的启示。一颗行星是否宜居星球,主要取决于其表面温度是否适宜,是否有液态水长期存在。地球处于太阳系宜居带内缘,火星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边缘。
“火星与地球一样,具有壳、幔、核结构;有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只是火星大气与地球大气相比,非常稀薄。”她举例,火星与地球的时差不大,火星上的一个平太阳日为24小时39分35.秒,地球的平太阳日则是24小时;火星像地球一样有四季之分,只是季节长度约为地球的两倍。火星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为-55℃,但温度跨度大,夏季白天平均温度约27℃,冬季白天平均温度约-℃。
“这些都是星球移居的基础条件,有改善的空间,但月球就不一样。”她话锋一转,“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层,呈现一种真空的状态,人没办法呼吸和生存。再者,月球不能更好抵挡住宇宙中的陨石小行星,最可怕的是,因为没有大气层的保护,分分秒秒有大量的宇宙射线在攻击着星球。”
还有水,生命之源。在地球上,生命最初就是在海洋中形成的,火星表明的地形地貌特征、水变矿物的存在、硫酸盐等蒸发盐类的发现等大量证据表明,其表面曾经有过水体,甚至海洋,具备孕育生命的基本要素。
而月球上是没有发现水体的,即暂未探索到液态水的存在。
唐红的研究方向就是月球水冰,简言之,一种石头、冰和泥土混在一起的固体。月球存在水冰的设想最早由美国科学家WatsonK等在年提出。
唐红
唐红告诉记者,Apollo时期认为月球是非常干燥的天体,直到21世纪对月球探测数据和月球样品进行重新分析才明确证实了月球水的存在。目前,科学界认为月球水的来源主要有3种:由彗星或小天体带入。当彗星撞击月表并剧烈破碎时,碎块溅落到撞击坑永久阴影区与月壤混合;由太阳风中的氢原子与月壤和月岩中的FeO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月球深部释放的岩浆水。
唐红当下的研究,是通过对月表不同矿物和玻璃中太阳风成因水的差异研究,为月球等无大气天体表面太阳风成因水的形成和特征提供重要基础,同时也为红外遥感探测数据解译提供重要参考。
她深深地感叹道,关于月球水冰还有很多疑问,这或许是一个需要几代人接力破译的难题,可这样探测是值得的,也是必需的,因为月球两极永久阴影区中的水冰很可能保存了数十亿年前彗星或小行星带来的水,这些水包含了太阳系早期水的丰富信息,对于深入认识太阳系早期水的形成机制以及后期分馏演化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月球基地建设和后期深空探测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由于从地球运送水到月球非常昂贵,就地开发和利用月球极区的水冰,可以解决月球基地建设中人类赖以生存的饮用水供给问题,通过将水分解成氢和氧,为进一步开展深空探测提供燃料,也能保障月球基地的氧气供给。
移民金星,一起欣赏硫酸雨?还是默默欣赏“四星连珠”既然星球移民月球不可取,火星又需要改造,那移居金星可行?
唐红赶紧摆摆手,“金星环境更恶劣。”
她说,金星的大小和地球非常接近。它的质量是地球的81.5%,平均直径公里,是地球直径的95%,表面积是地球的90%。体积大约是地球的87%。因此,科学家把金星称作是地球的“姐妹星球”。
可这“姐妹”有点失控,金星的大气层密度相当于地球大气密度的50倍,表面大气压力是地球的92倍。并且金星大气层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这导致金星上的温室效应变得非常严重,已经到了失控的程度。金星表面平均温度高达摄氏度。
“高压和高温已经让人无法承受,遑论还是一颗硫酸星球。”她这样形容道:金星的大气层中还有一层厚度可达20至30公里的由浓硫酸组成的云层,硫酸云也会凝结形成雨滴。不过这些“雨滴”是浓硫酸,因此在金星可能会下起硫酸雨。
木星和土星,宜居情况也是“一个比一个糟”,木星最大风速可达至米/秒,是地球上超级台风风力的2倍以上。在木星上除了永不停止的狂风,还有比地球上强数万倍的闪电;土星是一颗气体行星,即土星没有陆地,只有海洋中的氢和氦,这就意味着,即使驾驶宇宙飞船,你也没有地方落下来,而且在大气压下,土星上的空气压力可以把人类的飞船压成一张纸。
至于海王星,距离地球最近时有43.7亿公里……
“所以说,还是月球和火星靠谱。”唐红说道。
“80后”唐红,幼时喜爱《嫦娥奔月》故事,矢志想看看月亮上是否真有仙子和玉兔;长大后,她报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朝着目标迈进,大三意外听到欧阳志远院士的讲座,再次充满信心,报考院士的研究生。自此,“追月”姑娘真的和月亮结下不解之缘。
她淡淡地笑着说:“望月时,没有生出‘宇宙之无穷,人类之渺小’,或许,搞天文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对于我们来说,只想默默做着探索月球的工作,如果能破译这颗球形天体的一些密码,再好不过了。”
感叹之后,我们最后的话题,是回到天空中的“四星连珠”。
4月份,天象会出现“四星连珠”和“双星伴月”。
在4月20日凌晨的江西庐山,观测者就用肉眼清晰看到了木星、金星、火星和土星由低到高,画面中自左向右排列,几乎等间距排成一条直线,上演罕见的“四星连珠”天文奇观,而这种情况数年才出现一次。
唐红表示,“四星连珠”或者“五星连珠”在古代被赋予了很多神秘色彩,其实这只是一种正常天象,公众要以平常心来面对,这是由于各大行星包括地球都在围绕太阳旋转,各自旋转周期不同,加上地球自转的原因,几个行星恰巧转到太阳的同一侧,从地球上观测也算是一种奇观,但严格讲是一种“视觉天文现象”。
马上出现的“双星伴月”,是待4月24日后,随着月亮逐渐靠近“四星连珠”队列,并在27日到28日期间和木星、金星共同构成“双星伴月”的景观,届时月亮会呈蛾眉状,与两颗亮星相伴,好似一幅浪漫的“星月图”。
她建议,有兴趣的市民,在避开城市光源污染的情况下,用肉眼或双筒望抬头仰望,看是否有机会观赏这一奇观。
江林焱:仰望星空的天文人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浩瀚星空的追慕和探索。
随着天文知识的日益普及,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天文爱好者的行列中,成为仰望星空的人。
“天文学越进步,对宇宙了解得越多,越会觉得人类的渺小,什么事一眨眼就过去了。”在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原贵州大学明德学院),一群学生围在江林焱身边,他们聚集的中心是一台天文望远镜。
江林焱是学院实践实训副主任,年,他在学院创立了天文爱好者协会,目前有70名成员。他们时常行走于繁星之下,仰望深邃宇宙,为识别出的每一个星体而欢呼雀跃。
始于兴趣,终于热爱江林焱记得小时候,常常看到天上有星星一闪而过。但他真正开始喜欢上星空,是大学时无意中选修了一门天体物理学课程,被浩瀚无垠的宇宙和满天的星斗所吸引,为他打开了一扇探索星空的大门。
凭着一股狂热劲,年,江林焱考上了贵州大学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专攻天文方向,成为了专业天文研究者。
对于普通人来说,当他们仰望星空时,会怀揣诸多浪漫想象,但是对于江林焱这样的专业天文研究者们而言,他们的工作并没有科幻小说里那么浪漫。
“学天文确实会有更多机会运用各种专业望远镜‘看星星’,但更多时候要面对繁杂的公式、数据分析,要忍受枯燥的重复工作。”江林焱说。
但这些并没有拦住江林焱的热情与好奇。在他眼中,天体背后的奥秘,才是天文研究者孜孜不倦探索的缘由。
江林焱正在调整天文望远镜的寻星镜
江林焱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光污染,观测天文台往往是处于较偏僻的山区,如果有观测任务,就意味着要开始一到两周昼夜颠倒的生活。
一次,江林焱赴云南天文台完成一项观测任务,这里地处群山环绕的山顶,天文宁静度好、大气透明度高。他每天傍晚时分出发,一个人在观测台待上一整夜,等到所有工作结束,天已经大亮了。
“10天时间,我基本上没有机会与人面对面地说话,一趟下来,感觉我的语言能力都退化了。”江林焱笑道。
在江林焱眼里,现在的工作环境比以前好了很多。有前辈曾告诉他,以前进行观测,需要实时守在望远镜后端更换滤片,寒冷的冬夜,观测最艰苦的季节,也是星空最璀璨的时候,为了避免热流对观测的影响,他们也从不生火取暖。
天文科普点燃好奇心一开始只是名天文爱好者,到成为专业天文研究者,现在的江林焱更愿意把自己当成天文科普者,他希望让星空感染更多的人。
年,在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原贵州大学明德学院)任教4年后,江林焱创立了天文爱好者协会,并且经常组织同学们一起观星。
“天文学是一门看上去‘没什么用’的学科,‘没什么用’是指没有功利之用,对于青少年来说,我觉得天文学除了能够教大家天文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引导大家拥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江林焱说,实际上,天文爱好者协会举办的大部分活动科研价值并不大,更注重的是科普和体验,通过观星、讲座、论坛、研学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宇宙,在他们心中埋下热爱天文的种子。
江林焱和天文爱好小组在一起
“譬如,人们眼中无比浪漫的流星雨,其实是地球出现在彗星与太阳‘相撞的车祸现场’,彗星现场留下来的残骸与地球相互作用摩擦发热生光形成的。”江林焱说,流星雨出现的时间由地球的公转决定,故而观测流星雨具有时节性,几月份观测哪种流星雨是固定的,就跟我们过端午时候要吃粽子,过中秋时要吃月饼一样。
观星需要具备一定的天文学知识,了解天体出现的时间、方位等,还需要懂一定的气象知识,看得懂卫星云图,它不是一到夜晚就自动出现在眼前,这是一个需要追逐、计算和等待的过程,而且不是所有天象人们都能亲眼见证。
“观星需要的是运气和耐心,可遇而不可求,这可能正是天文的独特魅力之一。”江林焱说,人们在现场观测到的天象,和从电视上、照片上看到的感受完全不同。
希望星空吸引更多人在有重要天象,如日食、月食、流星雨的日子,江林焱都会带领学生们观星。“贵州受天气影响较大,我们一般是根据天气情况来组织观星活动。”
他依然记得自己年带着学生在教学楼下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日食时激动的心情。
江林焱告诉记者,贵阳最近的一次可观测日食则发生在年6月21日,当时包括贵阳、六盘水、铜仁地区均可看到近数十年来最佳的一次观测时机,而中国地区下次再遇日全食则是8年之后的年6月1日了。
“当天我们下午1点钟就在楼下集合,架起了天文望远镜,镜头直接对准了太阳,当时感觉自己正在做一件神奇的事情。”天文爱好者协会会长陈红告诉记者。
随着时间推移,在镜头中,学生们惊喜地看到,太阳右下方的圆形阴影越来越大。下午4点10分,整个月球的圆形阴影进入太阳圆面,让太阳变成了一轮金环。
“哇哇哇!太美了!”当江林焱听到学生们的欢呼声,他确信,天文学的魅力已经深深吸引这些学生。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天文爱好小组用天文望远镜拍摄的月亮(陈熙来摄于年4月7日)
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浩瀚星空的追慕和探索,夜空中闪耀的星星,总是让人心生无限遐想。江林焱说,其实天文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贵州,天体的运动变化和贵州各民族的相关天文活动在地表形成了许多宝贵的遗物和遗痕,在贵州水族的水书中就对“二十八星宿”体系有过详细记载。
仰望星空的意义,或许正是出于一份对未知星空的渴望。有时候,江林焱也会想到人类,地球上、宇宙中一切生命的起源。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观星之旅,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追寻星辰的奥妙。
头顶的星空依旧旋转不停,过两天,江林焱打算带着学生们观测天琴座流星雨,因为在4月21日晚至23日凌晨这一段时间,将是观测天琴座流星雨的最佳时机。
他喜欢看学生追星路上眼中闪烁着的欣喜和兴奋。
江林焱拍摄等待星轨(摄于年5月6日)
科普小链接专家支招如何科学观测天象(1)观测设备
很多人认为观测天象应该是天文科学家的事情,因为他们有望远镜。其实不然,对天文感兴趣的普通民众也是可以参与到这个队伍中,观测不一定是要用望远镜,要知道,一千年以前的古代天文学家可是没有这个设备。
根据观测的目标不同,我们选取的观测方式是不一样的,如观测流星雨或者日食、月食等特征明显的天象,只需要肉眼目视或者简单的双筒望远镜即可。如果要观测木星、土星这类亮度较高的行星,我们也可以目视,但如果想看细节,如土星环、木星大红斑等,可以选购专业一点的天文望远镜即可。但如果想看深空星系,那么就需要好点的望远镜,或者选配赤道仪,并且要有足够的天文知识与拍摄技术。如果再想做科研工作,那么就需要非常专业的大口径望远镜了。
(2)准备工作
①寻找光污染较小的观测地点。由于城市地面灯光的光污染影响,我们为更好地追求观测效果,最好找光污染比较小的地方。大家可以在网上通过天文通等软件或者光污染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