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因讲解
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治疗方法
疾病预防
饮食保健
用药事项

狂犬病的相关介绍与防治被媒体和无知医生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媒体(包括一部分不爱看书的医生)过度夸大狂犬病的恐惧,让很多爱宠人事惊慌,纷纷咨询笔者,故此有必要介绍一下狂犬病。

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动物通过互相间的撕咬而传播病毒。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病因

主要是由狂犬病毒通过动物传播给人而致。狂犬病毒含5种蛋白,即糖蛋白(G)、核蛋白(N)、聚合酶(L)、磷蛋白(NS)及基质(M)等。狂犬病病毒的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结合,决定了狂犬病毒的噬神经性。传染源主要为病犬、其次为病猫及病狼等。人被患病动物咬伤后,动物唾液中的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人体而引发疾病,少数患者也可因眼结膜被病兽唾液污染而患病。

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狩猎者、兽医、饲养动物者更易感。狂犬病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感染肌细胞,于伤口附近肌细胞内小量增殖,再侵入近处的末梢神经。而后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并不延血液扩散,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病毒在灰质内大量复制,沿神经下行到达唾液腺、角膜、鼻黏膜、肺、皮肤等部位。狂犬病病毒对宿主主要的损害来自内基小体,即为其废弃的蛋白质外壳在细胞内聚集形成的嗜酸性颗粒,内基小体广泛分布在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中,也是本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一个指标。

人受感染后并非全部发病,被病犬咬伤而未作预防注射者约15%~20%发病,被病狼咬伤者约50%~60%发病,其发病因素与咬伤部位、创伤程度、伤口处理情况、衣着薄厚及注射疫苗与否有关。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以内,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咬伤的发病较早)、伤口深浅(伤口深者潜伏期短)、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等因素有关。其他如清创不彻底、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使疾病提前发生。典型临床表现过程可分为以下3期:

1.前驱期或侵袭期

在兴奋状态出现之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倦怠、周身不适等,酷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等较敏感,并有喉咙紧缩感。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有麻、痒、痛及蚁走感等,此乃病毒繁殖时刺激神经元所致,持续2~4日。

2.兴奋期

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本期持续1~3日。

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者见水、饮水、听流水声甚至仅提及饮水时,均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怕风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微风或其他刺激如光、声、触动等,均可引起咽肌痉挛,严重时尚可引起全身疼痛性抽搐。

3.麻痹期

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的等,本期持续6~18小时。

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偶见超过10日者。此外,尚有已瘫痪为主要表现的“麻痹型”或“静型”,也称哑狂犬病,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病程长达10日,最终因呼吸肌麻痹与延髓性麻痹而死亡。吸血蝙蝠啮咬所致的狂犬病常属此型。

防治

1.正确处理伤口

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后,应立即用20%的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伤口较深者需用导管伸入,以肥皂水持续灌注清洗,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一般不缝合包扎伤口,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伤口深时还要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2.接种狂犬病疫苗

3.发病后对症处理无特效治疗!

狂犬病致死率接近%非常凶险,但是日常中我们是否要草木皆兵?下面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谈谈自己的见解:

健康犬是否携带病毒并且是否能传播病毒?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狂犬病科主任鲁普雷希特博士曾在从尼日利亚疫区的外观健康狗中分离到狂犬病毒,但他认为:“在狗狂犬病高发的地方性疫区,理论上可能有‘带毒状态’的狗存在。虽然狗的健康带毒在学术上有异议,但与狂犬病的持续存在、预防和控制几乎没有什么关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与美国CDC、贵州省CDC、美国佐治亚大学等单位联合研究得出的结论,否定了“健康犬能传播狂犬病毒”之说。该研究报告近日发表在《传病媒介与动物传染病》(Vector-BorneandZoonoticDiseases)杂志上。

世卫组织已证明狂犬病潜伏期99%在1年内

目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翔实的研究证明,狂犬病病毒的潜伏期为2周到3个月,99%在一年内发作,超过1年已少见,潜伏最长为6年,美国学者年在专业杂志上报告了该病例(据年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号专家技术报告》)。死者为菲律宾移民,移民美国后未曾离开过美国。由于在美国本土感染狂犬病的机会极少,而且经部分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证明,从死者脑内分离的狂犬病毒与死者来源国家流行的毒株相同,所以该报告以迄今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了狂犬病的潜伏期可能长达6年。

中国关于狂犬病长潜伏期迄今科学价值最高的一个病例,是上海市CDC于年报告的一个病例:某大学一名三年级的大学生可能因多年前感染狂犬病而致死,有实验室证据可确诊为狂犬病(分离到病毒)。据说他仅在10岁前曾在原籍农村被狗咬伤过,以后从未接种过狂犬病疫苗。但此病例的病史资料证据并不充分,无法排除二次感染的可能。

在中国东南部狂犬病重点疫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实际上很难排除在较近的时间有其他未觉察的感染机会(如在皮肤有破口的情况下与带毒动物有接触),尚无法确切证明其潜伏期长达十多年,只能作为罕见的可疑病例。至于中国某些例子,世界卫生组织表示怀疑,世界上并没有发现有证据的长期潜伏例子,传染病医学专家并认为有可能是误诊或二次暴露(指的是第二次被动物咬伤)。

疫苗注射被夸大适应范围

WHO关于“狂犬病暴露后预防指南”明确指出:“如果动物在10天的观察期内保持健康,或经可靠的实验室使用正确的诊断技术证实动物为狂犬病阴性,则可终止治疗。”这种判断狂犬病传染性的简单、实用的标准,一般简称“十日观察法”。中国卫生部直到年才承认,这种观察法有效,是适合中国的。(笔者认为10日观察法只适用于熟悉的动物,家养等情况)

被狗咬后必须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疫苗?

被狗咬后必须在24小时之内注射狂犬病疫苗,似乎已经成了人们的常识,但传染学家认为这是误区。狗咬后的处理方法应该参照WHO给出的“10天观察法”,在进行伤口的处理消毒之后,最好能对咬人的狗或猫进行隔离观察,如果狗或猫在咬伤人后10天内还没有死去,就证明咬人的狗或者猫事发时唾液中是不含有狂犬病毒的;据世卫组织的研究证明,只有在狗或猫死亡前几天才是狂犬病传染期,被咬才有危险,观察期间如果猫狗死去,则人可以补打狂犬病疫苗,而不是非要在被咬24小时之内(在狂犬病流行的疫区,以前未接种过疫苗者在开始“十日观察法”的同时,应立即开始暴露后预防,然后根据观察结果确定是否可以节省后面的2针或3针疫苗。);如果是其他动物,则不要用10天观察期立即打。此前中国CDC发言人说“10天观察法”不适用中国,因为亚洲的毒株与其他地区不同,但WHO在泰国的实验就证明:10天观察法有效,因为整个亚洲犬类动物中只有I型传统狂犬病毒。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规定,狂犬病疫苗注射原则上是接种越早效果越好,最好是在24小时内注射,超过24小时注射疫苗的,只要在疫苗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免疫抗体之前人还没有发病,疫苗就可以发挥效用,因此,补种疫苗是有效果的。卫生和药品监管部门也将继续加强对狂犬病疫苗的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美国大概每年被咬的是一百多万人,真正打疫苗的只有一万多人,最高是三万人,反过来讲九十多万人都不需要。

国内长期对狂犬病夸大的宣传导致不必要的疫苗注射和民众恐慌,这并不有利于消除狂犬病。在狗发病人打针这一怪象之外,应考虑到对动物进行免疫才是根除狂犬病的最佳途径,按照泰国、巴西等经验看,只要能达到70%的免疫率,就能阻止狂犬病的传播。









































白癜风身上复发该要怎么办怎么治疗
治愈白癜风费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kmoc.com/jbyf/915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