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北京参考”一起玩耍
小房有话说
9月,学校相继开学,外地学生集中回京返校,人群流动性强,短时间内大量学生聚集。每年的这个时候,各类传染病很容易侵袭学生的健康。近期,多地疾控中心发布健康风险提示:开学季警惕聚集性传染病,手足口病、流感等都是需要注意防范的疾病,校方、家长需要密切 近日,各地中小学、幼儿园相继开学,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家长和学生,短时间内大量学生聚集,需谨防流感、手足口等聚集性传染病,平时注意观察,严把卫生关。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一旦发现疑似患传染病的学生,要及时督促学生就诊,同时上报地段保健科或辖区的疾控部门。患病学生应进行居家隔离和治疗,待痊愈后再复课。
据了解,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表示,手足口病的传染途径较多:可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疱疹液等造成传播。大多数患儿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热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疹子,口腔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儿还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尤其3岁以下的幼儿,如果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及心率增快,出冷汗、手足冰凉等末梢循环不良现象,应考虑有重症的可能,并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疾控专家提醒,家长要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的卫生习惯。一旦发现孩子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伴有红晕的疱疹时要及时就诊。
秋季也是食源性疾病的发病高峰期,学校和集体用餐单位要注意食品卫生。市民要树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吃生或半生食品以及腐败变质食品,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此外,秋天早晚温差大,市民要注意气温变化,适时添加衣物,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随着天气转凉,北京市慢慢进入流感流行季节,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措施,卫生部门鼓励学生积极接种流感疫苗。在流感流行季节之前对人群进行流感疫苗预防接种,可以减少接种者感染流感的机会或者减轻流感症状,降低因流感流行引起的人群超额住院率和超额死亡率,减少流感流行造成的危害,减轻流感的疾病负担。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柯会星表示,有些人患上流感以后会去药店选购一些药物服用,一些常用的治疗流感的中成药和西药可以用用,但一定要注意副作用,切忌一次吃很多种感冒药。
新生应及时接种疫苗新学期到来,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生活,托幼机构、小学一般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都要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补种。夏秋之交,是乙脑、发热、腹泻等疾病的高发期,水痘、腮腺炎、麻疹等容易在学生中传染。而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通过预防接种,大部分儿童传染病已经消除或发病率明显降低,如:白喉、破伤风、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
按照北京市现行的免疫程序规定,新入托、入学和转学的学生家长务必携带孩子的预防接种证到托幼机构、学校报到,如有漏种会及时向家长发出纸面通知,家长接到通知后,应按要求尽快带领孩子到指定预防接种门诊进行补证、补种。
查验免疫预防接种证的对象:1.新入托儿童;2.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3.初中一年级入学新生;4.新转入儿童。
疫苗补种对象:查验中发现未按最新的《北京市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完成疫苗接种的入托、入学及转学儿童。(接种证显示少于免疫程序所规定的,视为漏种,是否需要补种则由接种医生判断。)
需要了解的是,疫苗接种后可能有以下表现:低热、针孔处红肿、硬结、触痛等现象是正常的,一般在接种后24小时左右出现。此外,部分小儿可伴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寒颤、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以上反应多在1—2天内消退,少数儿童可持续3天以上。
接种反应较重时,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结、淋巴管发炎。孩子出现不良反应,家长不必太过紧张,轻者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要加强观察,多喝白开水,并注意保暖即可;若出现反复高热不退、局部感染、无菌性脓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医院;极少数儿童接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因此,接种后应在接种单位观察半小时,保证能及时得到救治。
来源:北京参考记者房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