颧髎穴,别名兑骨。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凹陷处。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现代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病证。
颧髎穴位置颧髎穴位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穴位解剖: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穴名解析颧髎穴,属手太阳小肠经。别名兑骨,兑端,椎髎,权髎。
穴义: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
名解:
1、颧髎。颧,颧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颧髎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故名颧髎。
2、兑骨、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理同颧髎名解。
3、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端,终点也。兑端名意指本穴气血性凉,运行到了小肠经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且位处小肠经气血上行的最高点,故名兑端。
4、椎髎、权髎。椎,捶击之器。权,秤锤也。髎,孔隙也。椎、权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云气化雨归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锤一般,故名椎髎、权髎。
5、手少阳太阳之会。本穴的水湿云气,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余部分则进一步吸湿并以云的形式横向下行听宫穴,外输水湿云气的横行特征同合于手少阳经气血特性,故为手少阳太阳之会。
功效与主治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性凉。
运行规律:横向下行听宫穴。
功能作用:冷降天部浊气
主治病症: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现代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等。
穴位配伍配翳风、合谷主治面痛、齿痛。
配肝俞、太冲主治面肌痉挛。
实用小窍门正坐,举起双手,指尖向上,掌心向内,以中指或食指指腹点揉颧穴。点揉时要用巧劲儿,指腹紧贴皮肤,不能在皮肤表面形成摩擦,按揉的力度要均匀、柔和、渗透,不能用蛮力,以免误伤。
每天早晚各点揉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双侧颧穴同时点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