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头痛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我认为,主要的进展之一是第三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3)的出版,其中包括先兆偏头痛的新诊断标准,更好地将其与短暂性缺血发作区分开来。这些标准以前在ICHD-2的附录中,现在已经包含在ICHD-3中。先兆期患者现在应至少报告以下六个特征中的三个:1)至少一个先兆期症状在至少5分钟内逐渐扩散;2)连续出现2个或2个以上先兆症状;3)每个先兆症状持续5-60分钟;4)至少有一种先兆症状是单侧的;5)至少有一种先兆症状为阳性;6)先兆期伴有头痛,或60分钟内伴有头痛。三叉神经痛的分类也发生了变化:三叉神经痛现在又细分为经典三叉神经痛(MRI或手术中显示的三叉神经根形态学改变的神经血管压迫)和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电生理检查或MRI未见异常),其基础是神经血管接触程度的存在;现在需要确定诊断的触发因素;诊断不再需要无感觉异常;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由潜在疾病引起)的诊断现已被接受。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单克隆抗体的开发与应用(CALCA;也称为CGRP)或CGRP受体是近几十年来偏头痛治疗中最重要的进展。三项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的3期临床试验报告了这种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试验评估了名发作性偏头痛患者,这些患者每月(毫克)或每季(毫克)接受皮下注射fremanezumab,或服用安慰剂。这项研究排除了之前使用两种抗偏头痛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与安慰剂相比,fremanezumab在12周内显著减少偏头痛的平均天数,按月方案减少1.5天(95%CI0·93–2·01),按季度方案减少1.3天(0·72–1·79)。在EVOLVE-1试验中,名发作性偏头痛患者接受皮下注射galcanezumab(毫克或毫克)或安慰剂,每月一次,持续6个月。与安慰剂相比,galcanezumab剂量显着减少了每月偏头痛天数(mg减少了1·9天[95%CI1·4-2·5],mg减少了1.8天[1·2-2·3])。在LIBERTY试验中,名发作性偏头痛患者,既往2-4次抗偏头痛治疗均无反应或耐受,每4周皮下注射erenumab(毫克)或安慰剂,共12周。在第12周,名接受erenumab治疗的患者中,有36名患者(30%)偏头痛月平均天数较基线减少了50%或更多,与安慰剂组例中的17例(14%)比较(优势比为2·7[95%CI1·4-5·2])。erenumab、fremanezumab和galcanezumab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与安慰剂相似。
基于这些针对CGRP(fremanezumab和galcanezumab)或其受体(erenumab)的单克隆抗体的阳性安全性,耐受性和功效特性,他们已经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和欧洲药物管理局(EMA)对成人偏头痛预防治疗的首次市场批准。具体而言,FDA和EMA批准了erenumab皮下注射,每月70和毫克的剂量选择;FDA批准的fremanezumab皮下注射,每月毫克,每季度毫克剂量;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galcanezumab每月毫克的剂量选择。随着这些药物的批准,现在可以为患有偏头痛的患者提供特定且可耐受的预防性治疗选择。
先兆期偏头痛患者常报告先兆期与头痛重叠,有些患者报告先兆期症状出现20-30分钟后头痛。皮层扩散抑制的电生理现象是一种强烈的神经和胶质去极化波,在灰质中缓慢传播,是先兆偏头痛的潜在机制。然而,大脑皮层扩散抑制激活血脑屏障外对疼痛敏感的神经纤维从而引发偏头痛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小鼠中研究了皮层扩散抑制是否激活血脑屏障内(pia)、血脑屏障外(硬脑膜)或两者中的免疫细胞。通过小鼠颅骨活体双光子显微镜观察皮质扩散抑制发生前后pia、蛛网膜下腔、硬脑膜内免疫细胞的变化。研究发现皮质扩散抑制在数秒内激活软脑膜巨噬细胞,在5-8分钟内激活软脑膜和硬脑膜树突细胞,在20分钟内激活硬脑膜巨噬细胞,这项研究可能解释皮质中是否发生皮质扩散抑制(血脑屏障内部))激活
硬脑膜疼痛(血脑屏障外)。这些转译数据还表明,软脑膜巨噬细胞的激活可能解释先兆期和偏头痛同时开始的病例,而硬膜巨噬细胞的激活可能解释先兆期20-30分钟后头痛开始的病例。
在未来的几年里,重要的是建立预测标记来识别对单克隆抗体治疗有反应的人和无反应的人,从而使偏头痛的预防个体化。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新的机制(如药物与垂体腺酸环素激活多肽信号相互作用)。丛集性头痛是最痛苦的头痛主要类型之一,需要专门的预防治疗。针对丛集性头痛患者CGRP的单克隆抗体研究正在进行(NCT和NCT)。年,抗cgrp抗体的有效性将被确立,希望这些结果成为丛集性头痛治疗的一个突破。
jerry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