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好!
一年一度的春节期间,各家也开启了大鱼大肉模式。这时,过量的饮食和过油的结构搭配就不可避免的造成大人与孩子的身体损害。
积食会导致咳嗽,经过之前的科普,大家想必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这里小编还是想要再啰嗦一遍。
积食咳嗽即中医所说的“食咳”。《内经》载:“食于胃,关于肺”;《医学入门》:“食咳因积食生痰,痰气冲胸腹满者";《脾胃论》:“脾虚肺最受病”。
显然治疗咳嗽的关键在于胃。解决胃中积食问题,我们可能会马上想到某某牌健胃消食片,某某啉,某某舒。不得不说,人家的广告打得是真不错。
但小编想说的是,其实我们的身体本身就备有健胃消食片。况且对于脾胃全而未健的宝宝,能别吃药咱还是别用药的好。
鉴于春节里大家免不了吃吃喝喝,
所以今天隆重推荐我们身体的健胃消食片——
中脘穴
中脘穴为人体主要穴位之一,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主治疾病有: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取穴:
位于人体上腹部,
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难经·四十五难》云:“经言八会者,何也?府会太仓……”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穴,胃之募穴,腑之会穴,故与胃脉相通。
所以中脘穴号称胃的灵魂枢穴。
这里,我们推荐一些
自我推拿按摩中脘穴的方法:
按揉中脘穴
仰卧位或坐位,以右手示指及中指按于中脘穴
次,力量适中,以有酸胀感为宜。然后用示指、中二指自天突(胸骨上窝中央)向下直推至中脘,反复操作次。上述手法可起到消积化滞、畅通气机的作用。
1旋揉中脘穴
仰卧位或坐位,左手掌心向下,虚扣放于中脘穴,通过腕关节宛转环旋,动作类似一个碗在环转一样,使大鱼际、掌根、小鱼际、小指至食指指腹、拇指桡侧偏锋依次按压在中脘穴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做循环揉动的动作,反复操作1分钟,可调和气血,调和胃肠。
2中脘穴既然是人体的主穴之一,功用当然不止以上这些。它在临床中还有以下的功用:
1治疗顽固性呃逆呃逆又称“打嗝”“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膈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声频作、令人不能自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呃逆病情轻者,可自行缓解,若呃逆发作时长超过48h而未终止者,称为顽固性呃逆。
各种原因如脑部、消化道病变使膈神经、迷走神经受刺激,引起膈肌痉挛,均可导致呃逆的发生。
呃逆主要病位在膈,论治多责之于胃。《素问·宣明五气》中说:“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中脘为胃募穴,腑之会。研究表明,针刺中脘能使胃肠蠕动增强,幽门痉挛得以缓解,气逆得降,利于治疗顽固性呃逆。
芒针刺与常规针刺中脘穴为主均能有效缓解顽固性呃逆症状,且安全性好,芒针刺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2治疗前额头痛慢性头痛排除全身与颅内感染,颅脑占位性,眼部与副鼻窦病因,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血管神经性头痛与紧张性头痛。中医认为前额头痛属阳明胃经病变,由于脾胃失和而致气血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涩滞,导致头痛。
中脘穴位于中焦胃脘部,连通上下,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为胃阳明经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为六腑之气汇聚之处,可调节六腑的气机,使六腑得以通降,起到升清降浊之功。
刺血拔罐中脘穴可以调整紊乱的气机,从而达到气血通畅、气机条达,脾胃失常得以调和,从而达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机调畅,通而不痛。故刺血拔罐中脘穴可以有效治疗前额头痛,同时也避免了服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充分暴露中脘穴,皮肤常规消毒,医者以右手拇、食指持三棱针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固定针身,在中脘穴处直径1cm的范围内快速点刺5~7下,继选3号玻璃火罐用闪火法拔于中脘穴处,拔出血3~5毫升,留罐约10分钟。隔日一次,3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防治早产儿腹胀早产儿由于各种消化酶不足,肠蠕动协调能力差,消化功能相对较差,腹肌发育薄弱,肛门括约肌收缩能力差,易出现胎粪黏稠不易排出,导致腹胀。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具有和胃气、化湿滞、理中焦、调升降的功能,在临床上,中脘穴常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
我们通过腹部和中脘穴按摩,对胃肠可起到双重直接刺激作用,促进胃肠蠕动,吃奶量增加,大便次数和日排便量增多,体重相对增加也较快,从而降低早产儿腹胀的发生。
4治疗妊娠剧吐孕妇在妊娠6周左右常有择食,食欲不振,轻度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等症状,称为早孕反应,轻则不需特殊治疗,多在妊娠12周自然消失,少数人反应严重,持续恶心,呕吐频繁不能进食,严重可引起水液代谢障碍,影响胎儿的发育。
妊娠剧吐,中医称之为妊娠恶阻。主要病理是,胃失和降,冲脉之气上逆所致。
中院为胃经“募穴”,也为“腑会穴”,具有和胃降逆作用;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脾胃相表里,此穴有补脾健胃的功效,有补气血,调冲任之功。据实验观察,刺激中肮穴可使健康人的胃蠕动增强,表现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升高。故采用胶皮罐拔罐,刺激中脱、三阴交,以调冲任降胃气,治疗妊娠剧吐.
治疗方法:用胶皮罐外吸中院穴,每次在进食前使用1次,食后30分钟取下,可同时配合三阴交穴,每日2一3次,7天为1疗程。如无胶皮罐,可用胎头吸引器或吸奶器代替均可。
5治疗失眠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症,长期失眠会降低免疫力,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脏病,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及焦虑抑郁等疾病的发病率。
失眠又称不寐,中医认为其主要病机是因机体内在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致。《灵枢·营卫生会》曰:“老者之气血衰……故昼不精,夜不瞑。”《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故选中脘穴能起到调理脾胃、升清降浊、补益气血、濡养脏腑的作用,达到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瞑之效。
主穴取风池、安眠、中脘。推拿采用点、按、拨、揉、擦等手法。具体操作:嘱患者俯卧位,先重点按、拨、揉风池、安眠各5分钟;仰卧位按、拨、揉中脘5分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