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因讲解
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治疗方法
疾病预防
饮食保健
用药事项

艾艾贴艾灸治疗头痛

前额疼痛:合谷+阴陵泉

前额头疼,中医上叫阳明头疼,指邪气侵犯阳明经而引起的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上行于头面,由于受邪的脏腑经络不同,头痛的部位也不相同,一般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

合谷合谷穴合谷穴是专门治疗面口疾病的穴位,所有的头痛都可用此穴治疗。它位于手阳明大肠经,治疗阳明头痛效果最好。

合谷穴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阴陵泉阴陵泉虽然不属于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但脾胃相表里,它和阳明经关系密切。从临床的经验来讲,它对治疗头疼的效果比较好。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

偏头痛:外关+足临泣两侧头痛中医上叫少阳头痛,临床上以肝胆火热上攻或风热证者多见,主要表现为头两侧连耳根、发际作痛,或偏头痛,伴有忽冷忽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目眩;脉弦细,舌质偏红,苔薄黄。

外关和足临泣是对穴,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专门治疗偏头疼的。如左边头疼,就灸左手外关加右脚足临泣。如是右边头疼,就灸右手外关和左脚足临泣。

外关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前臂背侧,在前臂后区,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足临泣

足临泣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主治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后脑头痛:后溪+束骨后脑勺属太阳经管辖,后脑勺痛中医称太阳头痛。多在后头部疼痛,连及颈项背部,发热恶风寒,脉浮,多见于风寒、风热等外感证。

先把两个后溪穴都按一下,选较痛的一边。如果选左手后溪,脚上则选右束骨;同理,如果是选右后溪,脚上则选左束骨。

后溪后溪属手太阳小肠经上的穴位,是输(木)穴,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

后溪穴取穴比较简单,微握拳,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近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就是本穴。

束骨

束骨隶属足太阳膀胱经,具有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耳聋、项强、癫狂、痈疽、腰背痛、下肢后侧痛。

位置: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头顶头痛:内关+太冲

头顶头痛中医上叫厥阴头痛,痛在头顶部,牵及头角,自我感觉有一股气向上冲腾,或欲吐而不得吐,或吐涎沫。

内关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具有宽胸理气的作用。

内关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太冲中医认为厥阴头痛由肝经引起的,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太冲是治疗肝脏疾病的重要穴位。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一般性头痛简单灸印堂与太阳穴即可,推荐隔姜灸,不留印痕:

艾艾贴使用方法艾艾贴隔姜灸方法艾灸前后注意事项艾灸前

1、因为艾灸时不能吹到风,艾灸前请关小门窗,房间内不可以通风。夏天也是,不可通风不可开空调。(可开换气扇)

2、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饭后1小时后才可以灸,因为过饱不可以艾灸。

3、一般艾艾贴的粘性和艾柱艾灰在使用时不易掉落,但要注意灸时不要乱动,将灸贴周围衣物保护好,以免被不小心跌落的艾灰烫到,可用干毛巾裹住衣边。

4、贴好穴位后(尤其是未全粘满的穴位)不要移动。在给小孩施灸时,尤其是好动的婴儿施灸时,可使用一次性纸杯在底座剪十字口或小圆孔套卡在梅花底座上,以免因小孩乱动造成艾灰跌落。

艾灸中

1、艾灸时不可以过饱或过饥,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也不可以艾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2、艾灸中必须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微高点。不可以喝冷开水,夏天也是。

3、艾灸中如果皮肤表面出现水气,是体内湿气排出。

艾灸后

1、灸后喝温开水一杯。

2、艾灸完半小时内,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脸。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

3、艾灸后不可马上洗澡。道理同上。一般情况下,都是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开几小时后再洗澡。

4、艾灸完,如果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此时身体在进行休整,可稍事休息,不必劳累。

艾艾贴灸感

烟色:颜色白健康。

烟量大而黄:淤堵严重。

正常烟痕:淡黄色,圆形,没水珠。

有水珠:湿气排出来,用纸巾擦,不要用手,有湿毒的,擦了就没有了

有水泡:湿寒重,病邪外发,为灸花;小水泡,手拿艾条以烟熏灸,促其吸收;大水泡可刺破,抹擦艾灰消炎。

烟痕看健康

烟痕正常淡黄色,烟痕圆圆无水珠,

外淡内深是淤症,外深内白是虚寒,

烟痕形状不规则,气血双虚调任督,

圈内白色小水珠,虚寒体质肾来补,

圈内有黄大水珠,体内淤堵太严重,

圈内色块不规则,轻血块或重肌瘤。

艾灸部位反应

烫:血热,上火。

无热感:寒症引起的淤堵,热感无法传达。

酸:气虚,血液不通畅。

手脚酸麻:经脉不通,气血不足。

痒:湿气比较重,湿气外排。

胀:气足,血虚。

艾灸出现这些反应,说明你逐渐好转哦

经络窜感又叫得气,有酥酥的感觉,这是好的现象。

感觉热能到会阴,这是好的现象,说明对卵巢功能效果显著,打通任脉。

做艾炙过程中,下腹中感觉有一股热气在形成,并能随着人的意识而形成气流,在人的经络内来回的流动,上到头顶,下到足底,经过的地方有酸、麻、胀、痛的不同感觉,就像是练气功一样。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做完艾炙后,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色斑快速变淡、痘痘消失。

做完艾灸后,人的心情变得舒畅很多,心情很放松。非常好的感觉。

夏天要出大汗为佳。但冬天灸以全身微微出汗为佳,特别是额头、手心、足心要出热汗,出大汗者一定是身体比较虚的人。

寒感,灸后会觉得冒凉风,寒性体质的人多会出现这种现象,要多灸。

热感,腹腔发热到后腰往上走到百会,往下走到涌泉。经络通,效果好。

沉感,是正常的,比较像压了一块大石头。气血循环不畅经络不通。

肚子咕咕叫,或者排气,这是促进肠蠕动,帮助排除身体的浊气,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

如果腹部或后腰出油,是血液粘稠,血脂高,血液毒素垃圾过多,是一种非常好的现象。

做艾灸的前几次没有什么感觉,只有点热,说明经络不通,身体比较寒。

做艾灸时上半身热或只是下半身热,表明不怎么热的那半身的经络不是很通。

灸的过程中有出现手心或足心出冷汗,是排寒气的现象,然后才出的热汗,说明体内寒气重。

做完后口干燥,咽喉难受,说明上焦有虚火,要做到要配合做肩颈灸,疗效就会很好了。

开始灸很热,过了一段时间后感觉不热了,那是正常的平台期,还有就是经络适应了,需要用猛火灸。

酸痛、疲劳、嗜睡(白天爱困):体质酸性,血液循环差,气血不足,在灸后血液循环加快,所以体质弱的人前二、三次会出现乏力、困倦现象。

呼吸急促或不顺畅,情绪不稳定、头重:心脏功能弱,心肌供血不足、血偏稠。

肾脏部位有酸痛感,(腰酸腰凉)尿量增加,尿色有变化:肾功能不佳,肾气不足,阳虚。

做完艾灸后,脐部有出黄水的现象:这说明有妇科炎症或肠胃炎症。

做完艾灸后下部瘙痒、分泌物增加或有血块:妇科不好、月经不调,调整经期中,会出现短暂乱经。

做完艾灸后全身无力感或增加酸痛:痛风、月内风,体内有风湿,几次后即消失。

做完艾灸后持续出汗:体内湿气重,艾为纯阳之火,能帮助排湿去寒。

做完几次艾灸会感觉口渴?非常典型的上实下虚的症状,在做过几次后出现好转反应,感觉病情加重了,建议多喝水,可以3-5天做一次,中间穿插做刮痧,拔罐。

月经提前或推后:艾的作用最先走向的就是女性和男性的生殖系统,所以女性做艾灸月经3个月之内为调整期,月经可以提前或推后。

出水泡,出红诊是体内的湿毒,血毒过多,越是这种现象越要灸。

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kmoc.com/jbyf/946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