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子健康收到网友River的提问,怎么样才能有好的坐姿、站姿、走姿呢?最近门诊来看患颈椎病、腰椎病的朋友不断增多,而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手机、电脑、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姿势不正确的情况,长久积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今天,红叶子健康为大家介绍如何拥有正确姿势,保持形体优美,并减少疾病困扰。
-1-
不良姿势的危害
良好的姿势
良好的姿势能够:
1、消除不必要的静态活动,不会伤及肌肉。如果肌肉被迫在静止的状态下工作,会消耗更多的能量,从而产生更多乳酸并导致肌肉疲劳;
2、良好的姿势能最大程度地将负荷推向身体的中心,提高坐立和站立的效果。
VS
不良的姿势
以不良的姿势走路,大幅度地低头垂肩地坐立或站立,所导致的后果:
1、如果来自地面的外力无法从脊柱中心穿过,对椎间盘的损伤力将增加高达9倍。
2、举重物时腿部不发力。提重物时偶尔或经常性、习惯性地伸直腿部、弯曲背部是使椎间盘突出的最典型方法。如果在提重物时试着扭转身体,椎间盘突出的可能就增加了好几成。
-2-
不良姿势的原因
不良姿势可由以下因素导致:
1、缩短的肌肉。
2、肌肉力量不佳。
3、未治疗的旧伤。
4、受周围人姿势的影响(儿童模仿成人)。
5、忧虑和压力。
6、疼痛。
-3-
正确的姿势讲解
站姿
常见错误:
1、下巴前伸使耳朵位于肩膀之前,颈部呈秃鹰的姿势。
2、向前绕肩,导致上背部驼背。
3、臀部向前顶,尽量弓腰(不过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休息的姿势)。
4、臀部后翘,腰背部的弧度放平,臀部形成的姿势我称之为“出租车”臂部。
错误示范:
×重心位于一条腿上,背部前弓,导致身体垂直线过度后置。
×不良姿势弯腰驼背导致身体垂直线过度靠前。
×穿高跟鞋容易使身体垂直线过度后置。
如何正确站立?
预防驼背运动(一)
预防驼背运动(二)
从侧面看,耳朵、肩膀、臀部、膝盖和腿应该在同一条线上,从而形成身体的垂直线。脊柱呈正常的生理曲线时,脊柱吸收的外力会径直穿过每节椎骨和椎间盘。膝盖应当微微弯曲,而不是过度伸展。
1、双脚应与臀部同宽,两只脚尖呈一定角度。
2、两只脚的脚跟和脚掌应承受相同的体重。
3、膝盖应微屈。先伸直膝关节再微微弯曲。膝盖只需往前移动2.5厘米左右即可。
4、需略微收紧腹肌以保持平稳。
5、脊柱应保持其正常的生理弯曲。
6、肩部应下沉。
7、头部应平直。
正确示范:
√垂直线是一条虚拟的线,连接耳部、肩部、脊柱、膝盖和脚踝外侧。
√身体的重量必须在这条线的左右两侧平均分配。
坐姿
错误坐姿的后果:
如果长时间坐立,或坐立时一动不动,那么站立时也无法保持正确的姿势。甚至在走路或跑步时都会遇到麻烦,因为控制这些动作的重要肌肉在坐立期间变紧了,也缩短了。
在有压力的情况下,肩部会有上提的趋势,导致肌肉静态工作。
不良坐姿会导致以下问题:
1、缩短的、紧绷的肌肉继续让姿势更错误。
2、跑步或走路姿势不佳会导致其他伤病。
3、肌肉中的扳机点会导致局部不适,或将疼痛扩散至手臂和腿部。
4、头痛会导致肌肉紧张,增加肌肉中的乳酸含量,从而加重头痛。
错误示范:
×坐立时弯腰驼背会导致腰背部椎间盘的压力增加高达10倍。甚至连颈部的肌肉都不得不在静止状态下工作,以防止头部向前垂落。
×坐立时交叉双腿会将身体推向一个方向。其他的肌肉不得不赶紧补救,才不会向侧面摔倒。
如何正确坐立?
虽然我们并不建议你经常坐着,但有时必须得坐。坐着时,保持身体的活跃度至关重要。不要松弛所有的肌肉,也不要懒懒散散,要让相应的肌肉活动起来。多数情况下,长时间保持正确的坐姿很困难,因此,就需要时不时地站起来活动一下身体。
正确的坐姿需要的不是一把好椅子,而是先要了解正确的站姿。如果知道了怎么站才是正确的,坐着的时候也会知道脊柱是否处在正确的位置。即便是坐着,脊柱的曲线仍然决定了负载量对身体其他部位的影响。
记住,坐立时双脚于地面上分开一定宽度以获得更好的支撑效果。如果坐的椅子较高,就更加有利于大腿和背部形成较大的角度。角度至少要达到45度。背部必须挺直,保持站立时的曲线。肩部下沉与耳朵在一条线上。尽量不用椅子靠背。坐立时保持身体活跃是保护背部的最佳方式。使用靠背会无法避免地破坏背部的正常曲度,从而进一步增加脊椎间盘的压力。更糟糕的是,你不再是利用肌肉保持身体竖直,而是被动的依赖韧带和关节囊这样的固定结构来保持直立。
如果没有经常练习正确的站姿,偶尔坐下来是有好处的。然而,一把质量上乘、价格高昂的椅子并不能保证背部健康。这完全取决于你坐立的时长、坐立的姿势以及肌肉的强度和柔韧性。
记住,坐着不动和动静结合是有差别的。
正确示范:
坐立时,脊柱的生理弯曲应该与正确地站立时一样。
如果这篇文章能帮到你的家人朋友,欢迎转发~
红叶子健康专业中医团队,为您解答健康问题,每天推送健康资讯。
人参吃一斤,不如此物一把!
腿粗原来是这里堵了!
咳嗽除了吃冰糖雪梨,这7种药膳也见效!
身体不舒服,请及时看医生。文章为中医科普知识,不作为处方,请征求医生指导下使用。
文章转载自其它健康平台,版权事宜请后台联系。
每天分享保健知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