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中国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是由“冬藏”到“春生”的过程。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古籍记载:“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所以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如此寒冷的天气,寒气可谓是“无孔不入”。大寒养生重在防寒保暖,滋阴潜阳。
大寒三候
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
一候鸡始乳: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
二候征鸟厉疾: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
三候水泽腹坚: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农历),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
大寒习俗
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
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
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杀年猪
平时杀猪家里人一时半会吃不完,一般都是卖了换钱花。
惟独过年(春节)是个例外,进了腊月,大部分人家都要杀猪,为过年包饺子、做菜准备肉料,民间谓之“杀年猪”。
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心情。
吃消寒糕
老百姓选择在“大寒”这天吃年糕,还有“年高”之意,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
所以老北京的习俗中大寒这天,一家人分吃年糕,既带着吉祥味,也能驱散身上寒意,所以称为“消寒糕”。
吃八宝饭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
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大寒养生
保护头颈部
“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6条阳经均在头面部进行交接汇聚,是整个人阳气最旺盛的地方。
颈椎是人体的“要塞”,颈部充满血管,有很多重要的穴位。头颈部位接近心脏,皮肤较薄,血管较粗,均是人体散热、消耗能量最大的地方,最先受到风寒邪气的侵袭。
冬季出门可戴帽子、戴围巾并穿立领装,给头部保暖不仅能挡住寒风,也能防止头颈部的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感冒、头痛、颈椎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另外,晚上最好不要洗头,洗完头也应立刻用毛巾擦干或用吹风机吹干。
保护腰背部
腰部为“带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
肾脏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主宰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腰部与背部相连,后背是人体“督脉”循行之处,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在天气好的时候,可经常背对太阳而晒,身体吸收到的阳气能最快运送到全身,全身都会舒适通达。
若是天气不好,也可在室内双手搓腰至发热,能促进腰背部血液循环,有强壮腰肾的功效。
保护腹部
中医有云“背为阳,腹为阴”,腹部阳气最少,易让寒气入侵,也就容易受凉。
一旦腹部受凉,会引起胃脘不适、腹痛腹泻等症状,尤其是女性易出现痛经、手脚冰凉、月经不调等宫寒症状。
此外,肚脐位于腹部,对外部刺激最敏感,是万万不能受寒的。如果在室内衣着不多的时候,也可以多穿一件背心保暖。
还可以多按摩腹部来提高人体自身的驱寒能力,或用暖水袋外敷腹部以驱寒、固气、通阳。
防心肌梗塞
气温下降尤须护心护脑,寒冬是心肌梗塞的发病高峰。
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加,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
因此,冬季应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室内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8℃至21℃,以防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体难以适应,也容易诱发疾病。
亦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治心肌缺血缺氧的药物。
防哮喘
大寒时节气温较低,人体肺气较弱、肾阳渐衰,人体抵抗力较弱,便会让空气中的寒气侵袭呼吸系统,从而刺激哮喘发作。
防治哮喘首要是防寒保暖,重点在背部保暖。
肩背部有一风门穴,位置正对应两肺叶,对肺的影响非常大,哮喘患者千万不要让背部受寒,即使天气炎热时也不要穿露背的衣服。
平时应适当按摩风池穴,每次时间不超过10分钟。
要注意的是,大多数哮喘最初也是由感冒引起的,因此预防感冒也能减少哮喘的发作几率。
防寒痹
寒痹俗称冷风骨痛,这种骨痛逢寒加剧,遇热则痛减,是由于受寒令气血凝滞,受阻不通才会引起疼痛。
面对此症时应注重温经散寒,除用热水袋、电褥等保暖防寒之外,可服风湿骨痛丸。
此外还可用附片炖肉加以辅助,方法是准备熟附片10-15克,布包先煎2小时,再与肉同煮1小时,吃肉喝汤。
病情较重的,应在医生指导下服桂枝附子汤或川乌煎服。
防胃病
胃病在冬季极易复发,这是因为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严重者会致胃溃疡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日常应注意胃部保暖,可多穿一件背心保护腹部;饮食上应少吃多餐,选择清淡温软等易消化的食物,戒除饮酒,防止胃病发作。
大寒饮食养生
“滋阴潜阳”是此时饮食的基本原则。所谓“滋阴潜阳”,是指饮食要有敛阳护阴的作用,这是因为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状态。胡麻仁、鳖、龟、藕、木耳,这些食物都有滋阴潜阳的作用,可适当多吃一点。
冬季虽宜温热食,但燥热之物不可过食,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此外,冬季切忌黏硬、生冷食物,此类属阴,易伤脾胃之阳,肾阳虚者,常易造成中气下陷,形寒肢冷、下利清谷等病证。还有,深冬季的饭菜可适当味厚重一些。
由于大寒与立春相交接,饮食起居上应考虑到季节的变换。食疗《运气证治歌诀·主气歌》云:“厥阴风木大寒初”,这个阶段的饮食养生除了要继续注重补肾之外,还要兼顾养肝,因为春天阳气升发,也是人体肝气升发的季节,因此养肝也是大寒饮食养生之一。在进补中应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为适应春天升发特性做准备,如油菜、香菜、韭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茼蒿、茴香、芹菜、菠菜等具有辛甘发散特点的食材。
此外,大寒期间是感冒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期,应适当吃一些温散风寒的食物以防御风寒邪气的侵扰,如紫苏叶、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等。例如:生姜红糖水对于治疗寒热感冒有较好的疗效。
一鸽胜九鸡,冬季最适宜
鸽子,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肉嫩味美的肉类珍禽,自古就有“一鸽胜九鸡”的美称。
中医学认为,鸽肉味咸、性平、无毒,有滋阴壮阳、补肝肾、益气血、祛风解毒之功,主治体质虚弱、消渴、妇女血虚经闭等症。乳鸽肉质细嫩,营养十分丰富。据现代科学分析,鸽肉含优质蛋白质可达到21%~22%,鸽肉消化率可达97%,而脂肪含量比鸡肉低,只占1%~2%。此外,鸽肉所含的钙、铁、铜等微量元素及维生素A、B、E等,这些都比鸡、鱼、牛肉等含量高。同时,乳鸽的骨内含有丰富的软骨素,可与鹿茸中的软骨素媲美,经常食用,还可使皮肤白嫩。鸽血中富含血红蛋白,对手术后伤口愈合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鸽子是近年来人们十分推荐的冬季进补之佳品。
黑豆鳝鱼汤
原料:黄鳝克,黑豆60克,红枣、葱、姜、盐、色拉油各适
量。
制作:
1、将黑豆泡好洗净,将黄鳝去除内脏洗净,放入沸水中焯烫一下,切段。
2、将红枣洗净,姜洗净切丝,葱切段。
3、锅内加适量清水,放入黄鳝、黑豆、红枣、姜、葱,大火煮开,转小火煮两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养生功效:黄鳝与黑豆搭配可以抗衰老,补肝益肾,对冬季腰痛无力、头发早白有很好的疗效。
姜蜜饮
原料:大米、姜各50克,蜂蜜适量。
制作:
1、将姜洗净后去皮取汁。
2、锅中加适量水,放入大米以大火煮开,慢火熬煮成粥。
3、加入姜汁、蜂蜜,搅拌均匀即可。
养生功效:可治疗头痛、头晕、胃中实热、吐逆心烦、不下食饮等症。
运动养生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活动、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在大寒节气里,气候一冷一热很容易感冒。因此,要注意在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特别是太阳没出来之前的空气质量和室外气温都不适宜运动。此外,冬天的早晨气温过低,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因此,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进行户外锻炼。建议冬天在运动前先要做一些准备活动,比如:慢跑、搓脸、拍打全身肌肉等。
大寒按摩三个穴位
百会穴——能降血压
百会为督脉之要穴,是诸阳集会之处,与各脏腑经络相通,故有调整阴阳整体治疗之用。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性头痛、失眠、健忘、目眩等症,循环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低血压等,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鼻炎、咽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都有防治作用。
期门穴——疏心解郁
大寒养生的重点在于调节肝胆经,这样不仅能升发阳气防风寒,而且能疏散心中郁闷、压抑的情绪。
期门穴为肝经的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特定穴位。
相当于肝的幕僚,肝遇到麻烦了,它就会站出来帮“将军之官”出谋划策、排忧解难。
中医古籍《伤寒论》里认为,此穴为疏泄肝胆的首选穴位,对调理肝脏有很好的效果。
太溪穴——滋润补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钟。
大寒天气干燥的时候,按揉的时间应该长一些,因为燥易伤阴,多揉一些时间,既可补阴,又可防燥伤阴。
按摩太溪穴有滋补肾阴的作用,适用于阴虚体质偏于肾阴虚的人。
根据不同节气的“天时”所对应人体的穴位进行艾灸叫做节气灸,可以激发经络之气,达到温通气血、调整阴阳、根除宿疾和病根的功效。大寒节气是人体阴气极盛、阳气刚刚开始回升之时,此时正适于“艾灸法”助升体内阳气,保养肾阳,同时兼顾调养肝血。可艾灸大椎、肾俞、命门、神阙、关元、膻中、肝俞、膈俞、太溪、涌泉等穴位以补肾阳、调养肝血,起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的功效。此外,在大寒天,利用艾灸疗法的温热传导更是能发挥强大的活血、暖身的作用,可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调整全身的气血经络,对冬季常见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之效。
情志养生
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安心养性,怡神敛气,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使体内的气血和顺,不扰乱机体内闭藏的阳气,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寒冷的天气、呼啸的北风、频发的雾霾,常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因此在大寒时节,我们应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安心养性,怡神敛气,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心态积极乐观,使体内的气血和顺。还要多晒太阳,接受“光合作用”,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
护阳温阳,养生大道,防病之要
大寒时节,人体内的阳气衰退,正适于采用补阳气的养生手段,避免在春季生发时节,由于阳气不足易复发老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说明阳气在人生中何其重要,比作天与日,贯穿始终,主宰命运,有阳则生、无阳则死。
由于阳气不足,阳不制阴,则阴邪内生,日久成毒;或者阳气不足,脏腑功能活动障碍,其温煦、运化、宣发、疏泄、通调等功能失职,大量产生气、血、痰、湿、毒等实邪,并相互蕴结而成癌肿之征;或者阳气不足,阳损及阴,阴竭阳脱而夺人性命。
因此,在冬季阳气衰退之时,要自始至终温补阳气,或偏补其阳,或阴阳同补,或扶正(同补阴阳)与祛邪兼顾,这样才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而温补阳气除了内服温热药物、食物和运动生阳热等外,局部温热疗法也是温补阳气的有效方法之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