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因泌尿系统感染收治入院,头一天静滴头孢他啶,1.0g/次,每12小时1次。第二天继续静滴,可在滴注过程中突发高热,体温39.2℃。于是立即停药,并用物理降温来控制体温。停用药物1天后,体温恢复至37.2℃,我怀疑是否为药物热。但有资料提示,药物热一般都是发生在用药后5-6天。而该患者才用药2天,也会发生吗?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高热?
该例患者突发高热的可能原因
在静滴抗菌药物过程中突发高热,有3种可能:
一是热原反应;二是药物热;三是头孢他啶临床常用于治疗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
头孢他啶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和重度皮肤软组织感染等,规范用法应该是2-4g/日,分2次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疗程7-14日。此患者系泌尿系统感染,静滴头孢他啶,1.0g/次,每12小时1次。该病例使用头孢他啶剂量偏小,可以排除第三种发热原因。
药物热反应与热原反应的区别
排除了上文所述的第三种原因后,“疑犯”就在药物热反应或热源反应中。以下是两者的区别,可从中可进一步找寻答案。
发生原因不同
药物热是在治疗疾病使用药物的过程中由药物本身所引起特异的发热反应,一般不会发生于首次用药。热原反应与是否再次用药无关。
发生热原反应的原因:
①药物或溶媒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
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液体污染等。
临床表现不同
药物热表现有恶寒(或寒战)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任何热型均可出现。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而无其他症状,一般情况良好。少数可伴有周身不适、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痛、淋巴结肿痛和消化系症状等,继而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热原反应只存在于静脉给药的情况,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发病较急,不伴有皮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极少数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须及时对症处理。
临床处理不同
药物热处理:立即中止试验药物,体温常可自行恢复。适当补液、利尿可促进致热药物排泄。可适当使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扑尔敏、异丙嗪等,尽快制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热原反应处理: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和溶媒,给予地塞米松5-10mg(小儿0.25-0.3mg/kg)静滴或静注,或应用氢化可的松-mg静滴,或予苯海拉明、扑尔敏肌注。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寒战者予保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治疗。山莨菪碱(-2)是有效的治疗药物,静脉应用20-30mg(小儿每次0.3mg/kg)可迅速缓解热原反应,其治疗机制为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同时也有利于热原的清除。
综上,判断药物热或热原反应,要综合患者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热类型、发热时间、临床症状等因素。不管是哪一种反应,都需及时对症处理。
医院药剂科王树平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排名谁看好了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