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因讲解
临床表现
诊断依据
治疗方法
疾病预防
饮食保健
用药事项

第一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11条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特效药 http://m.39.net/pf/a_4365542.html
第一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关于太阳病,许多注家基于六经辨证之说,都认为是讲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及太阳腑疾病的,这种看法都是根据《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等关于经络学说的论述而来的。事实上,张仲景所讲的太阳病与经络学说的太阳经腑病并不完全对应。按照经络学说,人身体共有十二条正经,太阳经又分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但《伤寒论》只讲了六个,而且从篇名到内容都没有讲经络。

《伤寒论》的辨证体系并非六经辨证,而是八纲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的综合运用。在书中,张仲景先辨阴阳,然后辨病位。他认为,风寒是致病的主要外因,风寒袭人后会因个人体质不同,或能奋起抵抗化热为阳证,或因正气本虚受邪所制化寒为阴证。同时,疾病有一个由表及里的传变过程,由此形成三阳病和三阴病。

所谓阳病是指以发热等阳性特证为主的疾病。他按照病位的表、里、半表半里分为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和少阳病篇进行论述。所谓太阳病,是指病位在体表的阳热病。所谓阳明病,是指病位在肠胃之里的热实阳证。所谓少阳病,是指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阳热病。

所谓阴病是指以阴寒和正气虚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张仲景按照病位的里、表、半表半里,将阴病分为少阴病篇、太阴病篇、厥阴病篇。少阴病即病位在表的阴寒病,太阴病即病位在里的阴寒病,厥阴病即病位在半表半里的阴寒病。

张仲景在太阳病三篇中所说的太阳病,是指以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外证、表证。篇名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讲的就是表阳病这一类疾病的辨脉辨证和治疗方法。但为揭示疾病的传变规律,阐明一些医学基本理论,同时也为与其它疾病进行比较鉴别,张仲景对太阳三病分为上、中、下三篇进行论述,其中有大量涉及到其他各种类型疾病的内容。太阳病三篇占全书近二分之一的篇幅,是《伤寒论》全书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学习和理解张仲景医学思想的关键。

第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人们称之为太阳病提纲,也可以说是太阳病的定义。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太阳病是指具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种证状的一类疾病。反之,凡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种证状的疾病都属太阳病。

“脉浮”,是轻取即得的脉像。脉浮说明病在表。因为表皮受了风寒,人体就调动身上正气到体表与外邪斗争,以驱除外邪。气血都充实到表层血管,故出现脉浮。“头项强痛”,就是头痛项强。张仲景是河南人,“项强”是河南方言,“项”是脖子后部,“强”就是拘紧不适。河南人哪里不适,就说我这里[qiáng]。现在很多书说强字应读[jiàng],意同僵,意思一样,但读音不对。

“恶寒”就是怕冷怕风。外表受邪后,正气抗邪,使得体表温度升高,与外界温差加大,所以就怕冷怕风。本书中多次提到“恶寒”和“恶风”,意思相近。但怕风主要是表虚中风证,表虚、毛孔张开了人就怕风;怕冷主要是表实伤寒证,体温与环境温差大就怕冷。

“脉浮、头痛、项强、恶寒”,是太阳病的四大主证,是诊断太阳病这一类病的依据。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张仲景将太阳病分为“中风”和“伤寒”两个类型。这一条是讲太阳病的第一种类型“中风”。开头先说“太阳病”,就是说有第条讲的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四大证状,同时又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而缓。这里没说浮只说缓,因为太阳病都有脉浮,这里就不再重复。同时又有发热汗出。这个汗出不是大汗出,只是身上潮乎乎的,而且汗有臭味。发热,不但恶寒而且还恶风,,因为太阳病都有恶寒,这里省略不讲了,而强调了“恶风”。

“脉缓”与紧脉是对脉。紧脉就像水管中水充的很足,按着硬。把水放掉一些,再按着就不那么硬了,这叫缓。为什么出现脉缓?就是因为出汗,津液丧失了,脉和证是相应的。下一条要讲的伤寒,一点儿汗都不出,脉就紧。

太阳病里有这么一种证:发热,汗出,不但恶寒恶风还脉缓,这类的太阳病就叫做中风。太阳病要通过出汗驱邪才能好,现在他见汗了,应该好了,但没好。因为汗少,达不到驱除疾病目的。但同时显示出病由汗解的趋势。人体受邪生病后,机体都会进行抵抗,这种抵抗反应了病由何路而解的趋势。判断这种趋势对确定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张仲景始终强调治病要因势利导,机体反应出欲从汗解的趋势,治疗就应顺势发汗。这是正治,否则就是逆治、误治。

中风的“中”字很重要。箭射到东西谓之“中”。中者中于内也,是说邪到里面去了。出汗就是表虚,古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表虚了外邪就入内了。中风,言其邪深。邪就是病邪,在体表的部位,但比伤寒要深,所以用“中”字。恶风也是因为表虚出汗,身上有热又有汗,,汗毛孔是张开的,必恶风。

有脉缓、发热、汗出这一类的太阳病,病邪比较深。不但在皮肤,而且深入到了肌肉,所以要用桂枝汤解肌。后面会讲到“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叫发表。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一条是讲太阳病的第二种类型“伤寒”。太阳病是表阳证,这里的“阳”是表和热的意思。表为阳,里为阴,热为阳,寒为阴。太阳病迟早要发热。有的人刚得病时,只有头痛等不适,看病的时候还没发热,但不久就要发热。无论已发热还是未发热,必恶寒怕冷。恶寒是表证的一个特征,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而且不汗出的太阳伤寒,特别怕冷。不出汗是表闭,也叫“表实”,就是汗毛孔闭住了,要用麻黄剂发表。在临床上麻黄汤证比桂枝汤证的怕冷要重,尤其是大青龙汤证,更怕冷。

“体痛、呕逆”,病人不出汗,气息不得旁达,就往上冲,故呕。桂枝汤证(中风)气也上冲,所以也有干呕,但不明显。而麻黄汤证(伤寒)一点汗也不出,气息一点儿也不能旁达,都往上冲,所以呕逆。

桂枝汤证的中风,身体也痛,但痛的轻,因为出汗气能傍达。伤寒是无汗,血管充血比中风重的多,所以不只头项强痛,全身都疼。脉缓脉紧,就是有汗无汗造成的。有汗,津液得以外越脉就缓;无汗,津液不得外越脉就紧。有汗的叫做中风,没汗的叫做伤寒。

“阴阳俱紧”,就是轻按重按脉都紧,手按脉,界限分明。这里的阴阳是指浮沉说的。张仲景说脉之阴阳有两种意思,一种是说浮沉,浮为阳为表,沉为里为阴;一种是说寸关尺,寸以候阳候表,关以下候阴候里。这里说“阴阳俱紧”就是轻取重按都紧。这类太阳病就叫太阳伤寒。“伤”和“中”不同,“中”者邪深,“伤”是伤于外。擦伤、碰伤,都是伤于表皮,伤寒是皮表汗毛孔不开,欲出汗而汗不得出。治病要顺势而为,发汗就好了。所以说,太阳表证,“法当汗解”。

前面这三条,头一条讲的是太阳病的提纲,也就是概括太阳病的特征。第2、3条对太阳病再细分为两种,一种叫太阳中风,一种叫太阳伤寒。主要的差别,一个是汗出,一个是无汗。表现在脉上,一个是脉浮缓,一个是脉浮紧。

第4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开始是外邪袭表,表病就是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这时,如果脉平静,就是脉不是特别大、特别快,这就说明病轻,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传,就是开始病在外,后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或传入里。

“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的情况。少阳病,尤其柴胡证,心烦喜呕。“颇欲吐”的“颇”字,不是稍稍的意思,是“很”的意思,是心里闹得慌,总想吐。

“若躁烦”,阳明病热在里,人就发烦躁。躁者乱也,烦是热象,发烦热,这是内传阳明的证候。而“脉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说明病来势凶,必传。

作为医生,应该在病一开始就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假如有脉数急、躁烦,说明病是往前进展的、趋重的。病正在急剧变化之中,临床上就要注意。

第5条: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上面说的是一日,这里说过了两三天的时间。如果病要传,一定有征兆。由表往里传,或传阳明,或传少阳。而阳明、少阳证一点都不见,说明它不传。

这两段虽然说的只是太阳表证,但作为医者,对病的轻重缓急、传与不传,要心里有数,观察方法不外乎脉证。开始两三天不传,问题就不大。在临床上常看到,两三天太阳病传少阳的多。人也无力了,发烧不退,脉浮细,这就是传少阳了。如果胸胁满闷,就是柴胡证。如果二三天还不传,就是一般的伤风感冒。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一条主要是区分伤寒与温病。温病也有头项强痛,脉浮,很像太阳病,但有渴证。渴是有内热的表现。像阳明病白虎汤证就渴。里热病不恶寒。因为里热很强烈,比如阳明病的人说胡话,谵语烦乱,里热对于大脑的刺激强烈,所以不恶寒而只恶热。温病与中风、伤寒的太阳病不一样,是发热而渴不恶寒。既然是温病,就不能用治太阳病的方法来治。太阳病治法是发汗,温病不属于太阳病就不能发汗。发汗伤人津液。里有热津液已受损,越发汗越热,更加损失津液,只会加重病情。

“若发汗已”,假若当太阳病治而误发其汗,那就不是一般的热了,“身灼热”,像火烤一样。这就由温病变成风温了。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这时的阴阳是指尺脉寸脉说的,寸脉尺脉都浮,脉浮主表也主热,这里主热。“自汗出”,身灼热自汗出,是热由里往外蒸的、里热往外出的热,就是蒸蒸发热而汗出。这不像中风,中风汗出少,没有透汗,所以肌肉痛还是不解。

“身重”,说明身体有湿。虽然里热,身上还有湿,说明里面不实。阳明病的里热伤人津液,热实到极点津液就枯燥了,所以大便也干了。水火是互相排斥的,火盛了水就少了,水多了火就要熄。风温里热,身还重,说明里还不实。由于热往上壅,“鼻息必鼾”,出气粗,呼吸有声。

“语言难出”,也是热往上壅的反应。是温病更加重了。吴鞠通《温病条辨》上说,温病若要发汗,用桂枝汤,这不对。温病是里有热,用桂枝汤是绝对不行的。不但桂枝汤不能用,就是银翘散、桑菊饮也不可以用,只能用白虎汤,渴甚用白虎加人参汤。里热而不是表热,解表没用,越解表津液损失越多,内热越盛。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上边隐伏一个身重,就提醒要辨证了。吃泻下药就把胃肠里的东西都给催下去了,就丧失津液。下后伤津液,吃泻药、发汗药,都伤人津液、伤血液。而且里不实,身还重,湿还盛,一吃泻药,更伤津液了,小便就没有了。“小便不利”,这就是津液丧失太多了。下、发汗都是亡津液、亡血液的。津液亡失多了,小便就少了。眼睛失去血液的滋养,就发直。同时,下药伤脏气,如果里是热实的,像阳明病大便秘结,下不伤人。里不实,再下,脏气就虚了。不但小便不利,由于津液虚,膀胱有点儿尿还憋不住,就“失溲”。“失溲”,就是肾功能失去收摄作用。这就比上面那个风温就更重了。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被火就是用火攻。温病是热病,以火济火,如抱柴救火,火烧得更厉害了。“微发黄色”,微,有点。要被火,轻了人脸上身上都是黄的,这不是发黄疸,就是微黄的样子,是一点血色都没有了。若剧,剧就是厉害。“剧则如惊痫,时瘛疭”,就是一阵一阵地发惊恐,时常抽搐。“若火熏之”,身上的颜色就不只是发黄了,就像拿火烤过那个颜色,成黄褐色了。

“一逆尚引日”。逆是指泻下和火攻这样的逆治。火攻是古人治病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扎火针,烧热炕让人躺到上面捂大汗,热砖熨背等。火攻必致大汗。“一逆”是指误下,“尚引日”,人还能活些日子,但是已经是很重了。“再逆”就是指火攻,人就活不成了,那就要促其命期了。

有人就说张仲景不讲治温病,这段讲的就是温病。温病不能发汗,也不能吃泻药,更不能用火攻,温病只能用白虎汤清热。后世医家像陈修园主张,真正的温病实证,可以用大量的麦冬、生地配合白虎加大黄。这很好,但是得有实。“实”就是内有燥屎,人说胡话,大便干了。这种温病该下就要下,但是只攻不行,还要加强壮滋阴解热的药,如麦冬、生地等。

这一段在太阳篇中把温病提出来,是为了更好地鉴别,不要把它当成太阳病来治疗。关于治疗方法在阳明篇有更多论述。阳明篇讲“外证云何”,“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那就是温病,用白虎汤治,有渴就用白虎加人参汤。

温病不属于太阳病,之所以特意拿出一条来讲,是恐怕医家把它当太阳病来治。最主要的辨证点就是“渴而不恶寒”。“不恶寒”就与提纲冲突了。第条就说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了加重恶寒的语气,还用了个“而”字。温病不恶寒,就不是太阳病。所谓太阳病的提纲,就是太阳病的基本证候,太阳病必须具备这个条件,尤其是恶寒。常言说“有一份恶寒就有一份表证”,无表证就不是太阳病。

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这一条主要是讲太阳病和少阴病的鉴别。表证有两类,一开始就发热恶寒的,是太阳病。若病一开始不发热,一味是恶寒,那就是少阴病。少阴病是阴病,偏虚偏寒。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伤寒病六七天的时候是个要紧的关头。好,大约在这个时候;不好,这个时候也减轻。在六七天的时候减轻病就没问题了。“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讲的,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人体有阴阳节律,一般阳性病如太阳病、阳明病,病愈多在奇数的七天、十三天等。阴性病愈多在偶数日,如太阴病、少阴病多在偶数的六日、十二日愈。这是古人根据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规律。

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根据上条,太阳病一般七天愈,“以行其经尽故也”。根据子午流注和太阳病传变规律,病从太阳传经,经少阳、阳明、少阴、太阴、厥阴,七天为一个周期。如果没引起其他的病,就不再传了,病可自愈。现代医学也有自限性的说法。如果七天还没好,要传一般是传阳明,可针足阳明,就是足三里穴。太阳病,在六七天的时候传里的多,五六天、四五天传少阳半表半里的时候多。这里讲六七日,一般在这个时候传阳明的时候多,针足阳明可以鼓舞胃气,增强免疫力,防止太阳病传里。其实桂枝汤治太阳病、小柴胡汤治少阳病,方中均有强胃之意。胃为水谷之海,是人体正气的来源,胃气强能化生津液抵抗病邪。

张仲景几次讲到针灸,用字不同,含义也不一样。“针”是指针灸,“刺”是指刺血。针足三里用补法可强胃气,防止太阳病传阳明。平时用针灸方法治感冒,一般的配穴方法是刺风腑、风池或大椎、肺俞以解表,针足三里以补胃气。年4月,本单位一科研处副处长,女,42岁,长期头痛,经医院治疗一月不效,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查其痛在前额,因无恶寒发热,仅为其针足三里,行烧山火手法,十分钟头痛立止,追访一年未复发。

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这是对太阳病一般规律的总结。巳时到未时,就是上午9时到下午5时。这时阳气上升最盛,有利于驱邪于体外,顺应太阳病法当汗解的病机。太阳病要好就在这个时候。也有注家不同意这种观点,胡希恕先生就说“这个东西靠不住”,但郝万山先生对此非常重视,认为这是根据人体十二正经气血循行规律来说的,符合人体的生命节律。并专门有一章讲疾病的时间节律,可以参考。

从本书来看,三阳三阴病都写到“病欲解时”,如第9条,“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第93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第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第条,“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第29条,“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第条,“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这与子午流注所讲的气血流注时间并无关系。按照子午流注学说,十二经气血流注时间或“经旺时”如下表:

大肠

小肠

膀胱

心胞

三焦

23-0

0-03

03-05

05-07

07-09

09-

-3

3-5

5-7

7-9

9-2

2-23

而太阳病欲解时是巳至未,这是脾、心、小肠经气血流注时间;阳明病欲解时是申至戌上,这是膀胱、肾、心胞经气血流注时间;少阳病欲解时是寅至辰上,这是肺、大肠、胃经气血流注时间;太阴病欲解时是亥至丑上,这是三焦、胆、肝经气血流注时间;少阴病欲解时是子至寅上,这是胆、肝、肺经气血流注时间;厥阴病欲解时是丑至卯上,这是肝、肺、大肠经气血流注时间。除厥阴病外均与本经旺时无关。很多人都说,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六经辨证,而从三阳篇三阴篇的内容看,其各篇所论之病虽涉及相关经、脏、腑但并非严格对应,且各篇各病欲解时除厥阴病外更与本经气血流注时间无关。由此可见,张仲景的《伤寒论》并非六经辨证。

张仲景的《伤寒论》完全是根据人的体质和疾病传变规律,从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和卫气营血进行辨证的。他看到了感冒是万病之源,而风寒是引发感冒的主要外因。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遭受风寒邪气之后,体质好的能与邪气作斗争,从而化热形成阳病,体质弱的正气为邪气压制,从而化寒形成阴病。而无论化热为阳还是化寒为阴,如果不及时救治,都会有一个由表及里或半表半里的传变过程,从而形成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阳病或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三阴病。《伤寒论》就是按照这种变化分三阳篇三阴篇论述的。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张仲景不但首分阴阳,再确定病在表、里还是半表半里的病位,还细辨虚实寒热和卫气营血的足与不足,更特别重视疾病的传变规律和机体抗病的发展趋势,强调审时度势,谨守病机,因势利导,辨到方证上,防止失治误治逆治。各篇所讲病欲解时,也是这种辨证思想的充分体现,本质就是强调天人相应,同气相求,其气相应。太阳病在表,有升发之势,法当汗解。巳至未上正是一天中阳气升发最盛的时候,顺应太阳病病机,有利于升发汗解,故欲愈当于此时。阳明病里实里热,治之当下,申至戌上正是一天中阳气盛极而下之时,顺应阳明病病机,故愈当在此时。同理,少阳病在半表半里,忌汗吐下,治当和法,寅至辰上正是一天中阴阳和合如春之时;太阴病虚寒在里,治宜守里温内四逆辈,亥至丑上天与人阳气内敛,成贮藏之势,与病机相得;少阴病初有表证当微发汗而谨守内,子至寅时阴极阳生并初现升发之势,正合少阴病病机;厥阴病寒热错杂,治当寒热并用升清降浊,丑至卯上正是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之时,与病机相应。由此可见,各篇所讲病欲解时,绝非随意而言,既是长期临床经验的总结,更是包含着深刻的医理,是张仲景辩证论治思想的高度凝炼。有关内容可参见本书附录《从“病欲解时”看张仲景的辨证方法》。

至于郝万山教授所讲的子午流注与时间性疾病理论则另有深意,从临床实践看,本经气血流注时间与疾病确有密切联系,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与张仲景所说的病愈解时完全不同。按经络辨证论治,本经气血流注时间是用药施针的最好时机,但同时,某经发病往往在本经气血流注时间表现最明显、病情最重。如胆结石疼痛发作往往在子时,同时,抓住时机用药施针效果也最明显。有关时间疾病的诊治,可参见高树中《一针疗法》。

第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指的是太阳中风的人。表已经解了,还有些余证,身上有些酸痛,就不用吃药了,一般说来十二天左右就可以好了。这是一般规律。

第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这一条讲的并不是太阳病,而是对各类疾病特殊现像的概括,是让人区别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人们常说,中医看病首辨阴阳,但有时确实不容易辨。有些病看着外边是热,而里是真寒。如少阴病、白血病晚期常出现这种情况,体温持续高热不退,但他要盖厚被子,给他喝水他不敢喝凉的,是内有真寒,需要用大剂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也有的看着外边是寒,而里是真热。手足厥冷,但他不欲近衣,不让盖被子,还要喝凉水。这是外有假寒里有真热。这时看舌苔也应该是焦黄焦黑的,要用白虎汤来治,大青龙汤证也有这种情况,这叫厥深热亦深。手脚都凉,可他烦渴欲饮,不愿衣被,正是大热。要用白虎汤、大青龙汤。

上述这两种情况都是大病重病常见的情况,像四逆汤证就有这个情形,通脉四逆汤证也有。里极度虚寒,外边反不恶寒,有时候脸还发红。这像是外边有热,其实一点热也没有,是里面的大寒把仅有的一点虚热逼到外头来了,人们常说的阴盛格阳、戴阳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作为大夫不能够只看表面,要四诊合参仔细辨证,否则就可能把人治死。

前面十一条都是讲的太阳病概论。最后一条专门讲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则是对全书讲的,非常重要。判断真寒假热还是真热假寒,最重要的是看小便,小便赤黄是热,小便清长是寒。

从第十二条起,开始讲太阳病的诊治方法。

牛哥杨思远

喜欢就打个赏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kmoc.com/zdyj/95801.html